大篷车,我的家 景宁老汉放映电影整整42年

   

    10月底的丽水中山街,有了几分深秋的味道。晚上6时,59岁的周利斌把大篷车稳稳停在了街边空地上。搬音响,插电源,调整DV播放器,不到10分钟,固定安装在空地一端的荧屏上,已经出现了纪录片《盛世大阅兵》的画面。
“先暖暖场,一会人来得多了,就放正片。”一阵风吹过,周利斌本能地缩缩脖子,把棉质外衣的领口竖了起来,当天要放的是成龙主演的《十二生肖》,“这部电影好看,过会肯定人多。”
    说话间,人群已经陆续聚集,不少“老面孔”过来和周利斌打招呼,更多的人则找个舒服的位置站定。看到场子满了,他熟练地切换了影片。看到片头字幕闪出,人群中爆出一阵欢呼声。“老周,下一次什么时候来?”心急的观众开始预约时间,这时,周利斌原本微笑的脸上突然有一丝寂寥闪过,他用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喃喃,“下一次?唉,老了,得找个接班人喽!”
    站在接近“耳顺”的年纪回望自己的人生,电影,是周利斌最绚烂的标签。
    周利斌小时候爱热闹,跟着农村流动电影队到处跑,没想到1972年他应征入伍,成为全营唯一一个新兵放映员。“被挑中的时候,整个人都懵了,觉得自己实在太幸运了!”说起这段经历,老周很得意,“那会每个月去每个连队放3回电影,士兵们看到我们,会跳起来!”在他眼里,放一场电影是大工程,放映机和发电机加起来,足有250多公斤,即便如此,他和队友们依旧乐此不疲,电影是那个年代军营里唯一的娱乐。就连自己的老婆,也是在连队放映电影时认识的,“她是部队边上一所学校的老师,每场电影都来看。”
    5年后,周利斌退伍回乡,成为景宁县电影院的职工,每个月,他几乎都有一半时间往乡下跑,“放的第一部电影是《英雄儿女》,当时在乡下大操场上放的,几乎全村人都搬着板凳来看。”到了1997年,他干脆当起了自己的老板,拿出的名片上,赫然写着丽水市大篷车流动电影院“电影放映技师”。
    “全市3000多个行政村,9个县市所有建制镇,还有规模在300人以上的学校,我都去放过电影啦!”过去16年的自由职业者身份,让周利斌有了不一样的观影体验,“农村里有的人,这辈子都没去过电影院,搬着板凳甚至站着看一场电影,他们乐意!”从1997年至今,周利斌的“大篷车流动电影院”先后换了3辆车,现在这辆改装的房车,里面装有水槽、炉具和专门的充电设备、储水装置,还添了张床,“有时候出去连放两三天电影,我们就自己烧饭做菜,放映车成了一个‘流动的家’。”
    几年前,电影放映设备开始数字化,周利斌的车上又多了一台DV摄像机。驱车在乡间,每每看到乡村美景和村民们劳作的场面,他就停车拍摄,并在电影放映前,把自己拍摄的视频播放给村民看。
“他们看到自己出现在屏幕上,吓一跳呢!”放电影,对周利斌来说不仅仅是个技术活。因为热爱,这些年凡是他使用过的电影器材、资料,周利斌都舍不得卖掉、丢掉。“大篷车流动电影院”成立后,购入的所有电影胶片,他全部保留了下来。2011年4月,他还在景宁大漈建起了“乡村电影博物馆”。
    “这几年放映电影赚来的钱,全部投到了博物馆。这两年,我要好好用功建设,保不准以后这些东西,一下子成为文物了。”细数自己的宝贝,周利斌两眼放光,30台各种年代的电影胶片机和1000多部电影胶片,8.75毫米的放映机,16毫米的倒片机,还有20世纪50年代景宁第一台国产电影放映机,“当时是仿乌克兰的,原来都被卖了,我又从废品收购站收了回来!”
    散场时的掌声和脚步声,把周利斌从回忆中拉回。“总有人会接我的班吧?”站起来准备往回收拾东西的周利斌,突然问了一句,停顿片刻,又坚定地自答,“肯定会有的。”

创建时间:2013-10-25 00:00